-
众说纷纭的剧作家洪深自杀之谜
1930年、1931年,对洪深来说,可谓多事之秋。当时,他在上海已加盟明星电影公司,为剧本委员会九委员之一,并在复旦、暨南两所大学任教。他钟情戏剧、电影艺术,为人耿介,与人讨论艺术时,不肯阿附,且多批判,使人难堪。
-
邹红:走向世界的曹禺剧作
从1935年《雷雨》在日本东京演出开始,直到21世纪,曹禺剧作在海外盛演不衰,给一代代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海外传播方面形成了与其他现代文学大家不同的特点。
ZUO JIA YIN XIANG
01陈西滢博士学位系出于虚造?
陈氏性情之深蕴不露,可于下面一小事看出。他留学英国,曾获有伦敦大学的博士学位,可是,笔者和他在武大共事十余年,与他夫人凌叔华、留英好友袁兰子又是时相过从的好友,却从不知他是个博士,为的他自己从来不说……
02三湘名士王闿运
王闿运博通经史,尤精帝王之学,他与曾国藩同乡,早年充其幕僚。当曾国藩创立湘军征伐太平天国而权倾朝野之时,王闿运屡与曾国藩密谋,劝其当机立断,取大清而代之。
03鲁迅在京的“呐喊”
《狂人日记》的癫狂冷眼、《祝福》的悲悯热肠、《孔乙己》的哀其不幸、《药》的怒其不争、《阿Q正传》的全面国民性批判……一篇篇现代小说经典之作在此诞生。
04胡适《红楼梦考证》一百年祭
整整一百年前,也是3月,胡适坐在租住的北京北河沿钟鼓寺胡同十四号的大写字台前,写他的《红楼梦考证》。那时他29岁,当北大教授已经三年多了。
明朝遗民顾炎武是如何成为“清学之祖”的?
顾炎武向来被视为清代考证学前驱人物,章太炎在《诸子略说》中指出“亭林研治经史最深,又讲音韵、地理之学,清人推为汉学之祖”,梁启超尝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论清学开山之祖,舍亭林没有第二个人”。
来源:澎湃新闻 | 秦行国 2021/03/03
徐怀中:我与人民文学出版社近七十年的情谊
我作为一名军队的文艺作者,文学作者,从二十几岁起一直到90高龄,我与人民文学出版社结下了不解之缘。这里我首先要热烈祝贺人民文学出版社建社70周年,这是一个大庆。
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 徐怀中 2021/03/03
精神生成的文化根须——鲁迅书话及其意义
鲁迅的一生都与书密切相连。他在读书、搜书、写书、编书、校书等过程中,与书结缘。检视鲁迅留下的数量非常庞大的书话不难发现,鲁迅以其远见与风姿,卓然屹立于现代文坛书林。
来源:《社会科学》 | 赵普光 2021/03/02
江艺平 吴承学:《冰壶秋月》序跋
1987年,我和吴承学结婚第五年,他去了上海读博士,我在广州当记者,我们住报社宿舍,家中别无长物,惟书多。那时日子清贫,聚少离多,心中却充满希望。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江艺平 吴承学 2021/03/02
叶圣陶书信十六通
去年春暮,应朋友的嘱托,曾写了一篇有关与文坛前辈叶圣陶通信的文章。翻读着叶老一封封来信,一时之间似温旧梦,仿佛又回到了四十多年前,和他鱼雁往来的那段极其温馨、欢快的日子。
来源:北京青年报 | 张香还 2021/03/01
王澄霞:一例钗分惹恨长
正如《自传》副标题“一个知识女性的独立史”所标示的那样,王映霞的人生道路尤其是她的婚恋经历,为当代女性提供了借镜。
来源:《书屋》 | 王澄霞 2021/03/01
方寸花灯闹元宵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系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时候人们把“夜”称为“宵”,故名“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元宵节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民俗文化。
来源:人民政协报 | 李喜庆 2021/02/26
正月十五丢花篮
正月十五过元宵节,崇明有许多民间习俗活动,诸如挂灯笼、提花灯、走三桥、掼田财、打春牛等。还有一个民俗活动,现在鲜有人谈起,它就是流行于清朝中期的丢花篮。
来源:解放日报 | 柴焘熊 2021/02/26
谭其骧先生的学术与交往
今年2月25日是谭其骧先生诞辰110年,我们特约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馆员孟刚选取谭先生生前藏书二十余种,首次介绍,以作纪念。限于篇幅,重点刊发其近现代书目部分,古籍部分仅作简述。
来源:文汇报 | 孟刚 2021/02/25
林徽因建造“昆明客厅”
1939年初,日军频频轰炸昆明。林徽因随梁思成搬迁到昆明市东北8公里处龙泉镇龙头村附近的麦地村,在一所名叫兴国庵的庵堂内暂时安顿下来。由于战事趋紧,聚集到麦地村的文人越来越多,住房成为稀缺资源。
来源:人民政协报 | 周惠斌 2021/02/25
吴泰昌:《吴组缃全集》出版之际忆恩师
1955年,我来北京大学中文系上学,在授业的老师中我最爱听他的课,交往也感到最亲近。也许是一种家乡情结,我很早就成了他家的“小客人”。他使我染上爱喝安徽绿茶的习惯。
来源:文艺报 | 吴泰昌 2021/02/24
吴岩:回忆科学文艺委员会的几位主任委员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创立之初,是一个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协会,网罗了这个领域最精英的人才。每次科普作协在北京举办大会,中央领导人会出席讲话,电视新闻会做出报道。
来源:“四十二史”微信公众号 | 吴岩 2021/02/24
《林海雪原》诞生记
1957年9月出版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描写的是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穿行茫茫林海雪原、剿匪战斗的故事。
来源:解放军报 | 韩光 2021/02/23
半夏:《四十二章经》是部什么书
金庸《鹿鼎记》里,不识得几个字的韦小宝,却心心念念地要搜齐分藏在八旗旗主王爷手中的一部书。如你所知,这部关系重大,引来许多人纷争乃至杀戮的书,便叫作《四十二章经》。
来源:《书城》 | 半夏 2021/02/23
《古文关键》与南宋古文转型
自清代以后大家比较熟悉的古文选本是《古文观止》,而南宋流行的则是吕祖谦的《古文关键》。目前《古文关键》研究的热点是评点研究,实际上它透露了南宋古文的转型。
来源:光明日报 | 马茂军 2021/02/22
罗扬:赵树理与曲艺
赵树理同志是一位深受人民大众欢迎的杰出作家,也是曲艺界的良师益友。我和他相识多年,回想往事,常常引起不尽的思念。
来源:中国艺术报 | 罗扬 2021/02/22
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
“红炉飞雪”是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虽然刹那即逝,但毕竟带给人间一份清凉,而中国的古典诗词中正凝聚着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志趣、气度、神韵。
来源:光明日报 | 张静 2021/02/20
林纾创办“苍霞精舍”
1897年春,林纾与旧友合作,在苍霞洲旧居创办了福建第一所新式学堂——苍霞精舍。苍霞精舍是一所与旧私塾迥然不同的新式学堂,教学内容除传统经史等课程外,还开设了数学、英文、历史、地理、时务等新式课程。
来源:人民政协报 | 周惠斌 2021/02/20
重读《史记》:作者是谁?
不管是一本正经地读《史记》,还是像我这样漫不经心地翻看《史记》,很多人都会遇到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这就是“太史公”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史记》又叫《太史公书》?
来源:澎湃新闻 | 辛德勇2021/03/03重读《朝花夕拾》:隐含的两个问题
作为整本书的《朝花夕拾》,可以让我们读到许多从单篇散文里很难读出来的新元素。其贯穿始终的教育成长主题、童年记忆为核心的散文连缀形式以及典型化的创作手法所带来的细节虚构,都成就了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流的艺术作品。
来源:《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陈思和2021/02/23重读《水浒传》:"使得"与"使头"
195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整理出版了七十一回本的《水浒》。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出版的《水浒传》,以后不断再版重印,影响很大。
来源:《文史知识》 | 陈熙中2021/01/29